「內圍庄」在清代的時候是位於舊城南門外,土地肥沃,埤塘、水圳橫亙其間。目前範圍概略是左營大路以南、鼓山三路以東、翠華路以西、厚生路以北的範圍。早期先民到此開墾,為防範盜匪、厘定墾界,因此,取用天然資源,以莿竹或雜木在聚落的周邊圍作欄柵,因此得名。
《重修鳳山縣志》:「內惟陂,在內圍社,縣南里許,夏秋蓄水溉田。」
《鳳山縣采訪冊》:「內圍陂,在興隆里,縣西十四里,周六里,源受四圳(三圳、那拔圳、前峰、龜頭礎),南行穿岸,入硫磺陂,溉田五十八甲。」
廟 額:青雲宮
主 祀:保生大帝
配 祀:註生娘娘、福德正神
陣 頭:開路鼓、宋江陣
廟史沿革:
青雲宮主神保生大帝的典故,相傳在道光年間,在目前海軍軍區內竹仔腳、金絲鳳、頂頭仔三庄裡面有表兄弟三,平常以捕漁為業。某日三人出海作業時,無意間自海中撈獲神像金身一尊。因為三人意在捕魚,於是將所撈獲的神像隨意拋棄在海中。
但是,在幾次下網的過程中,這尊神像必會隨著漁網被打撈上來。經過三棄三獲以後,三人心想為何這尊神明會不斷地被我們打撈上來,其中必定是上天有意把這尊神明賜給我們朝拜。於是在返回村庄時,順便將打撈到的這尊神明一併帶回村庄,並簡單搭設一座草寮加以安置。自此之後,這表三兄弟三人早晚以及每次出海捕魚的時候,都會上三柱清香加以供奉,也因此都會滿載而歸,兄弟三人經濟逐漸獲得好轉,家業也逐漸興盛。
某日,這尊自海中撈起的神像突然「發爐」,經信徒請示,原來所撈獲的這尊神像是人稱醫神的「保生大帝」。而且根據扶鸞的結果,保生大帝指示,因為祂與本地素有緣份,因此來到這裡濟世渡人,希望信徒們可以好好地協助祂,將來必有一番發展。而這尊保生大帝往後就在信徒們的協助之下,香火逐漸興盛,盛名也就因此不脛而走,受到鄉梓愛戴。
針對保生大帝遷移的過程,根據耆老口述:其中有一段時間,曾經在內埔入巷口的沙地上簡搭竹壇,後來再搬到桃仔園社尾蓋新廟,賜名青雲宮,擔任桃仔園的境主。在桃仔園舊廟入火安座的時候,相傳同時塑造保生大帝二祖及三祖的金身,並與開基的保生大帝以三兄弟相稱。由咸豐年間,李天送、黃土及陳姓年長德高之長者任擔任主事,直到光緒年間再由李習弟子(李清誥之父)為主事。
而根據《鳳山采訪冊》記載:「保生大帝廟(祀宋吳真人或稱之為大道公)一在桃仔園庄(興隆),縣西北十八里,屋五間,光緒十七年黃見募修。」
昭和十四年(1939),日軍要擴建左營軍港;昭和十五年(1940)桃仔園庄一分為二,庄民移居十八埒(新庄仔)及內惟庄。桃仔園青雲宮保生大帝所有金身,則跟著庄民暫奉於新庄仔鐘亞九家內。昭和十七年(1942)內惟李清誥及蔡福兩位弟子,代表內惟庄以擲筶之方式,請保生大帝二祖及保生大帝三祖,回內惟庄供奉。回到內惟的初期,金身暫安置在信徒蔡忠家中,由蔡忠日夜奉香敬茶。
一直到了民國四十四年,經過搬到內惟的信徒們倡議,為保生大帝二祖、三祖興建廟宇。當時耆老黃翠鑒於當時只有請回保生大帝二祖及三祖的金身,尚缺大祖金身。因此發起依恭奉在新庄仔青雲宮保生大帝正身形象,另塑造一尊保生大帝大祖,並在內惟青雲宮落成的時候,與二祖及三祖同時安座。
爾後,內惟青雲宮香火逐漸鼎盛、信徒與日俱增,已不敷使用。因此耆老黃翠再發起信徒大會,尋覓新的地點興建新廟。後經黃商添、顏仁傳、黃金貴、李金盛、李清誥、黃紅毛、謝金仰等人持續的推動,終於在民國五十八年八月十四日正式動土興建,落成迄今。
廟 額:鎮安宮神福祠
主 祀:池府千歲、福德正神
配 祀:註生娘娘、玉皇上帝、北斗星君、南斗星君、三官大帝、西天佛祖
廟史沿革:
相傳在乾隆初年間,先民自福建漳州與泉州渡海來台,選擇鼓山山麓與內惟一帶進行開墾,當時有先民請來一尊土地公在舊城東門外「前峰」搭蓋草寮奉祀。因為,內惟地區土地肥沃,又有天然埤塘和水圳,非適合農作,因此慢慢的形成聚落。這尊土地公的香火,也隨著當地人口的發展,香火逐漸興盛起來。
而為了讓土地公可以有個穩定奉祀的地方,信徒們開始發起捐銀起造神福祠。甚至,為了讓神福祠的香火可以穩定的延續下去,也開始召集各姓進行商議,自黃家起西至陳家田止五甲餘土地,將其納為神福祠的祭祀公田。並決議大姓二名、小姓一名的方式遴選年長者作為「戶頭」,全庄合計有四十四戶頭。由每年八戶頭家內,遴選正副爐主,輪流主辦祭典活動。
嗣後的某一年,內惟陳老叔家中有一位大陸渡海來臺的江湖術士前來借宿,因借宿期間接受陳老叔的熱情款待,臨去時為感謝陳老叔,特別將他隨身奉請的池府千歲贈給陳老叔,池府千歲從此就在陳老叔家和內惟落角。
而陳家在供奉池府千歲不久之後,池府千歲開始發揮祂的神力,靈感無比,前來參拜的信徒也慢慢的增加起來。尤其每年池府千歲生日的時候,前來拜謝神恩的信徒更是絡繹不絕,讓陳家因此而應接不暇。
為了解決信徒日益增多的現象,陳家於是向神福祠和各姓商議,並徵得信徒之認同,將池府千歲獻入神福祠內一起供奉,與福德正神共同肩負起保境安民的重責大任。
後來,某一年竹坑巷(現在建國里)一帶,有蕃仔頭成妖為害民眾。池府王爺利用乩童降駕指示境民向西方焚香,恭請西天佛祖助陣收妖。在事件平息之後,庄民為了感謝佛祖之恩情,特別裝塑西天佛祖神像,因此神福祠內才有西天佛祖的神像。
根據《重修鳳山縣志》的記載:「池王爺廟,在縣治南蛇山麓。相傳神為唐進士池姓者。乾隆初年建。」《鳳山縣采訪冊》:「王爺廟,一在內惟庄(興隆),縣西十四里,屋八間(內祀池王),乾隆五十四年吳世芳募建。廟租二十元。」
民國十六年,管理人李天輝因廟堂老舊提議進行神福祠的改建,於是請來鶯歌石游贊參地理師勘查地理,擇於今內惟派出所前動工興建,隔年完工。民國66年九如四路拓寬,因內惟鎮安宮神福祠位於計畫道路中央,被迫遷建,由當時管理李存敬及董事長林文益召開信徒大會,決議成立財團法人,並推動內惟神福祠玉虛宮鎮安宮之重建,並在民國六十九年舊曆四月廿四日舉行動土, 民國七十二年舊曆十月廿四日入火安座迄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