埤仔頭庄

「陂」通「埤」,為蓄水之窪地、池塘;「埤仔頭」位於舊城北門外,蓮池潭西南側,因地處於蓮池潭之首,以此為名,亦為清代鳳山縣縣治所在。乾隆年間,來往中國沿海的商船,皆停泊在萬丹港(左營港)外,再將貨物換到竹筏的方式,藉由南海大溝運到埤仔頭上岸。埤仔頭街市,因為與中國沿海有通商的功能,因此盛極一時,是興隆庄最繁榮和發達的聚落。

埤仔頭鎮福廟

廟  額:鎮福廟
主  祀:福德正神、福德夫人
配  祀:將軍爺公

廟史沿革:
埤仔頭鎮福廟前身為「鎮福社」為鎮守舊城北門外之土地公廟,鎮福社與拱辰井、舊城同列為國家重要歷史古蹟,為臺灣僅存清代縣城中,包括周邊的聚落、寺廟和水井,保存最為完整者。
埤仔頭聚落起於明末清初,先民於明鄭時期就隨著鄭成功之軍隊,落腳於埤仔頭地區屯田開墾。清代以後,因來往大陸沿海的物資皆透過南海大溝在埤仔頭上岸和流通,因此造就了埤仔頭街和整個聚落的數百年以來的繁榮和發展。而為了祈求聚落的平安,還有埤仔頭市利發展,因此,先民就在北門外,庄頭興建了一座土地公廟。根據《鳳山縣采訪冊》的記載:「福德祠。一在舊治北郊(興隆),縣西北十五里,屋二間(額「鎮福社」,光緒九年余令募建)。」
興建完成後的鎮福社,因為有埤仔頭街和舊城通往臺南府城的要道上的優勢,香火非常的鼎盛,每逢農曆初二、十六,還有農曆八月十五日土地公生日的時候,信徒皆是蜂擁而至。因此,在十三角落有一句俗諺:「店仔頂豬,埤仔頭戲,大廟牲禮,大道公蕹菜把,廍後尚美。」形容店仔頂慈德宮、埤仔頭鎮福廟、左營元帝廟、舊城內慈濟宮、廍後北極殿,在辦理祭祀活動時候的盛況。而在傳統的農業社會當中,最喜歡以「扮仙」來作為還願謝神的方式,當時的埤仔頭鎮福社,即以在同一時間最多戲班同時演出,以及最多信徒酬戲扮仙為特色。
而後因為廟堂老舊,鎮福社曾經在民國34年間進行廟宇整修;民國五十年增建前拜亭與側邊平房;民國五十八年四月三十日高雄市左營區都市計劃公佈,將勝利路進行拓寬,鎮福廟恰於勝利路與埤子頭街之丁字路口計畫道路範圍內。因計畫道路開闢在即,經地方仕紳多方奔走下極力爭取下,民國七十一年六月以興建埤東、西、北里聯合活動中心之方式,重建埤仔頭鎮福廟於活動中心之三樓。民國七十二年八月動工,民國七十三年八月廿八日竣工迄今。

鳳邑舊城城隍廟全球資訊網

電話:07-5832356
地址:813高雄市左營區店仔頂路1號
電子信箱:bosker514@yahoo.com.tw
LINE- ID:

服務地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