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庄仔一帶古稱「十八埒」,意指長條狀的界線、土地,而「十八埒」,指為當時該地區有十八列長條形的農地。
新庄仔源於昭和十四年(1939),日軍因擴築左營軍港,將廍後、桃仔園、竹仔腳等聚落劃為海軍軍事要塞。因此,為了安頓廍後及桃仔園兩庄之村民,即由左營仕紳都市計劃課長邱聰明、會計役王貴人、郵政局長王啟川等成立規劃小組,向舊城之舊城信用販賣利用購買組合,購買十八埒五甲多之土地,並以棋盤式的方式進行新聚落的籌設,提供桃仔園遷村的居民興建房舍之用。又因為此聚落在整個興隆里,是一個較為新興的聚落,名曰「新庄仔」。
廟 額:青雲宮
主 祀:保生大帝
配 祀:保生二大帝、保生三大帝
廟史沿革:
青雲宮主神保生大帝的典故,相傳在道光年間,在目前海軍軍區內竹仔腳、金絲鳳、頂頭仔三庄裡面有表兄弟三,平常以補漁為業。某日三人出海作業的時候,無意間自海中撈獲神像金身一尊。因為三人意在補魚,於是將所撈獲的神像隨意拋棄在海中。
但是,在幾次下網的過程中,這尊神像必會隨著漁網被打撈上來。經過三棄三獲以後,三人心想味和這尊神迎會不斷的被我們打撈上來,其中必定是上天有意把這尊神明賜給我們朝拜。於是在返回村庄的時候,順便也把打撈到的這尊神明一併帶回村庄,並簡單搭設一座草寮加以安置。自此之後,這表三兄弟三人早晚以及每每出海捕魚的時候,都會以三柱清香加以供奉,也因此都會滿載而歸。兄弟三人經濟不但獲得好轉,家業也逐漸興盛。
某日,這尊自海中撈起的神像突然「發爐」,經信徒的請示,原來所撈獲的這尊神像是人稱醫神的「保生大帝」。而且根據扶鸞的結果,經保生大帝指示,因為祂與本地素有緣份,因此來到這裡濟世渡人,希望信徒們可以好好的協助祂,將來必有一番發展。而這尊保生大帝往後就在信徒們的協助之下,香火逐漸興盛,盛名也就因此不脛而走,受到鄉梓愛戴。
針對保生大帝遷移的過程,根據耆老口述其中有一段時間,曾經在內埔入巷口的沙地上簡搭竹壇,慢慢的再搬到桃仔園社尾蓋新廟,賜名青雲宮,擔任桃仔園的境主。在桃仔園舊廟入火安座的時候,相傳同時塑造保生大帝二祖及三祖的金身,並與開基的保生大帝以三兄弟相稱。由咸豐年間,李天送、黃土及陳姓年長德高之長者任擔任主事,直到光緒年間再由李習弟子(李清誥之父)為主事。
而根據《鳳山採訪冊》記載:「保生大帝廟(祀宋吳真人或稱之為大道公)一在桃仔園庄(興隆),縣西北十八里,屋五間,光緒十七年黃見募修。」
昭和十四年(1939),日軍要擴建左營軍港;昭和十五年(1940)桃仔園庄一分為二,庄民移居十八埒(新庄仔)及內惟庄。桃仔園青雲宮保生大帝所有金身,則跟著庄民暫奉於新庄仔鐘亞九家內。
民國三十八年(19849)鐘亞九子鐘金生傳承奉祀保生大帝的任務,經兩人研商以後認為目前因戰事已平,百廢待舉。本庄自桃仔園遷村以來雖然生活逐漸安定,但是保生大帝一直沒有安穩的棲身之所,為了以後的發展,應極力籌措經費興建廟堂。
因此,經過地方信徒決議,由鐘金生、李舍兩位首任里長及地方信徒善士,負責募款購地建造,並向高雄市農會交涉貸款,購得土地491.7坪,擇定新上街重建青雲宮。民國七十四年的時候,因為廟堂過於狹小,無法容納更多的信徒,於是第五屆管理委員會再向高雄市農會購買土地119.7坪,合計611.4坪。民國七十八年四月廿十日動土改建為二樓宮殿式廟宇,一樓則作為市場。民國八十一年正月初八日完成入火安座迄今。